记者近期深入去年脱贫“摘帽”的江西广昌县采访发现,脱贫一年来,当地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继续建立预警机制,防止群众再返贫;推进扶贫产业再升级,确保增收可持续;开展感恩教育,激发内生力。
今年,广昌县甘竹镇罗家村脱贫户尧云红家的结对帮扶牌上又多了一项内容——黄色返贫风险预警。
丈夫病逝,婆婆多病,3个孩子需抚养,政府安排她到工业园区务工、为她婆婆办理慢性病卡、给孩子发放教育补助,尧云红家于2016年脱贫。但这两年,孩子长大外出求学,家庭负担再次加重。
脱贫“摘帽”后,广昌探索建立脱贫质量预警监测机制,每年开展两次返贫预警级别评定,根据脱贫后家庭综合情况、是否存在返贫风险,进行红、黄、绿三色标识。
今年,广昌开展了第一次预警级别评定,全县6768户脱贫户中返贫的红色标识户零户、存在返贫风险的黄色标识户40户,不存在返贫风险的绿色标识户6728户。
针对三类标识户,广昌分类施策制定下一步巩固提升举措。将红色标识户纳入重点监测对象,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着力补齐短板;对黄色标识户,在产业项目、金融扶贫上予以帮扶,稳定增加收入;对绿色标识户,在扶智、扶志方面加强引导,提升“造血”功能。
被评为黄色标识户后,帮扶干部让尧云红在园区务工之余又兼职当了村里的护林员,每年增收1万元,同时为其上高中的儿子争取了教育补助。
穿行在广昌县水南圩乡,时常能在路边看到一个个黑色棚房,闻到烘烤菌菇的浓郁香味。
菌菇和白莲是广昌两大扶贫主导产业,其中,白莲种植面积11万余亩,带动2300多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2.65万元;茶薪菇种植规模2.3亿筒,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种植1.2万筒,每年户均增收1万多元。但过去,这两大主导产业均以卖原材料或初加工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
脱贫“摘帽”后,广昌将扶贫产业提质升级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关键举措,一方面引进壮大龙头企业,成立白莲院士工作站、食用菌研究所等,另一方面开展产业扶贫精准再对接,探索脱贫群众参与现代、高效农业的新路径。
“我们培育了许多新品种,还通过精深加工大大提升了附加值。”新落户广昌的福建正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志强说,依托他们公司,广昌正推广“一乡镇一工厂、一户一车间”种植新模式,力争将菌菇规模扩大到10亿筒,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在广昌致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款名为“莲爽”的莲汁饮品,一瓶售价12元。公司董事长陈荣华介绍,这个以莲子等为原料的高端饮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等地。“现在,我们正在广昌开展‘千户万亩工程’推广有机莲种植,打造有机莲生态种植示范基地。”
脱贫“摘帽”后,广昌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召开感恩恳谈会、开设道德讲堂、树立脱贫典型等方式,引导群众感党恩、跟党走。
“以前都是你们来家里给我讲脱贫政策,今天我也要讲两句,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在广昌县旴江镇赖坊村扶贫座谈会上,脱贫户高上伙读了他写给帮扶干部的感谢信。“过去,村里一来检查组,很多人就诉苦诉穷,现在是感激党和政府,要发展思路和产业技术。”赖坊村党支书罗叙林说。陈建华、郭强、熊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