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01:00

海报新闻记者 武红鹏 通讯员 王芳 德州报道

在德州市庆云县中丁乡杨和寺村南,有一处被围栏围起来的宽约6米,南北长约10米的不起眼的“土包”,但若跟当地人问起它的来历,你就会发现:这个“土包”不简单。

“土包”的名字叫杨和寺烽火台,抗日战争时期曾用于战争讯号传递。2012年,该遗址被列入庆云县第二批县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记录了抗战时期的历史,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6月15日,由中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牵头组织开展的“走进冀鲁边”媒体采风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杨和寺村,文保员吕跃山讲述了曾发生在这座烽火台上的“阎登三血洒烽火台”的战斗故事。

据吕跃山介绍,阎登三于1941年2月调任中共庆云县委书记。到庆云后,他以教员的公开身份作掩护,秘密进行抗战的发动工作。他不畏艰险,深入城乡,积极组织抗日武装。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组建了庆云县大队,由他兼任县大队政委。他带领县大队经常出其不意地打击鬼子和汉奸,鼓舞了全县军民的抗日热情。

1942年3月29日,阎登三带队去五区(杨和寺一带)检查工作时与日伪军遭遇并发生激战,他带领队伍奋起反击,队伍突围至烽火台附近的交通沟内时陷入敌军重围,阎登三一方面命令干部战士沉着反击,一方面命人点燃了烽火,给区县部队传递消息,分区部队和县大队闻讯赶来,对敌人展开了反包围并成功击退了敌人,但不幸的是,阎登三在激战中胸部中弹,壮烈牺牲。当群众找到他的尸体时,他手里还紧握着手枪。群众以最好的柏木棺材收殓了他的遗体,并妥善安葬。

为了悼念他,有人写了这样一首挽诗“古城阳信出英雄,英雄最属阎东瀛。卫国为民捐身躯,光辉一生垂汗青”。

“近几年,村里多次组织党员来到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家学习了杨和寺村烽火台的历史故事,回顾了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之后,普遍认为受益匪浅。”吕跃山告诉记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