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金融界5月18日消息,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5月18日在“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表示,长期以来,我国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存在虚高现象,特别是一些“进口老药”,尽管已经过了专利期,但仍以较高的价格在国内销售,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更是远高于国际水平。
针对这一状况,国家医保局按照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采,通过降低中选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成本,实现中选产品降价。
施子海介绍,改革近5年来,集采成效正在不断显现。首先,群众用药负担显著降低。通过集采,我们开始扭转我国药价持续上涨趋势。根据相关测算,2022年与2018年相比,我国药品采购价格指数下降19%。前几年有一部电影叫《我不是药神》,里面有一个治疗白血病的药,叫伊马替尼,原研药价格1万多一盒。在第一批开展国家集采的时候,我们把这个药纳入集采范围。通过集采,中标的仿制药价格降到每盒600元左右。原研药尽管没有中选,受集采影响,价格由每盒1万多降到了7000多元,使白血病患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群众反映强烈的心脏内科和骨科的主要耗材,也已纳入集采,中选产品价格下降幅度比较大,患者负担明显下降。
第二,群众用药质量明显提升。中选产品质量是我们集采过程中高度关注的一个因素,通过价格下降,我们有效提升了一批高质量药品耗材的可及性。比如,集采药品中,患者使用原研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这些高质量的药品比例由集采前的50%提高到90%以上。又比如,心脏支架集采后,材质性能更好的铬合金支架使用比例由60%上升到90%以上,原先占据市场较大份额但性能一般的不锈钢支架逐步退出市场。
第三,医药行业发展更健康更可持续。集采引导药品企业从过去的“拼渠道、拼销售”,转到目前的“拼质量、拼价格”,企业以质量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在集采的推动下,2018年以来,我国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累计数量,由当时的不足200种快速上升到目前的超过3000种,可以说高质量药品正逐步占据临床用药主流。
施子海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的扩面提质,坚持国家和地方上下联动、一体推进。国家层面,今年已经开展了第八批药品集采,还将开展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主要是针对眼科的人工晶体和骨科的运动医学类耗材,适时还将开展新批次的药品集采。地方层面,将重点对国家组织集采以外的化学药、中成药、干扰素以及神经外科耗材、体外诊断试剂等开展省际联盟采购,同时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集采产品的质量监控和供应保障,促进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和使用中选产品,确保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成果。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