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本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总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设置了增强现实报道点,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介绍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相关情况,详解发射塔架以及航天员进入飞船的过程。  脐带塔 保护火箭的“钢铁巨人”

总台央视记者 劳春燕:这个发射塔架就好像是一个100多米高的“钢铁巨人”。它有一个学名叫“脐带塔”,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塔架里有各种线缆和管路,就像婴儿的脐带一样,可以为火箭和飞船输送能量与养分。另外,塔架还装了空调和保温层,可以为船箭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有了它的全方位保护,火箭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即使碰上零下20℃的极寒天气依然可以正常发射。  紧张有序 航天员“登船落座”讲究多 三名航天员又是怎么登船的呢?


【资料图】

航天员到达发射塔架底部之后,他们就要登上专属电梯,登上塔架的9层平台,这是他们离开地面的第一步。在9层平台,三名航天员一路步行移动到整流罩旁边,进行登船准备工作。9层平台对应的是飞船轨道舱的位置。每名航天员的身边都会有专门的陪护岗工作人员进行陪同护送。

接下来,三名航天员依次进入飞船内部,从哪进?

我们知道,航天员是坐在返回舱里往返天地的,但是,从塔架上登船的“大门”却是开在了轨道舱的侧壁上。也就是说,航天员要先通过整流罩进入轨道舱,再从轨道舱向下进入返回舱里就座。就好比先穿过“门厅”,再到达“起居室”。

这个“进门落座”的过程颇有一些难度。因为,舱门的直径大概八九十厘米。另外一方面,航天员们身上穿的舱内航天服重达20公斤,有些笨重。不过,航天员也为此接受专门的训练,同时工作人员也会在一旁进行辅助。

登船的顺序也有讲究。指令长每次都是最后一个登船,这是因为一来要坐在中间的位置,二来他在落座之前,还要对轨道舱进行检查,最后签字确认,和工作人员完成交接,所以指令长最后才能就座。而舱门则是由工作人员负责关闭。  铁臂舒展 回转平台打开顺序有门道 我们再继续通过虚拟增强技术看发射塔架里的玄机。

和早期裸露式的塔架不同,现在的塔架是封闭式的,一共有四组回转平台,从下往上,分别是一、二、三、四。这四双“大手”到底什么时候、按什么顺序打开?

最先打开的是第四组回转平台,一般是进入到发射倒计时100分钟的时候打开。它一打开,火箭顶部的逃逸塔就露了出来。逃逸塔是载人火箭区别于其他火箭的一个显著标志。逃逸塔最主要的功能是为确保航天员安全而专门设计的,一旦在火箭发生异常情况、威胁航天员生命安全时,逃逸塔能够快速将飞船带离危险区域。

接下来要打开的是最下面的这双“手”,也就是第一组回转平台。一般是进入到倒计时1小时左右的时候才会打开。它一打开就会露出四个助推器和芯一级火箭。随后是第二组回转平台打开,露出芯二级火箭。

最后打开的是第三组回转平台,一般要进入倒计时30分钟时才会打开。之所以让这双“手”最后离开,是因为它保护的正是神舟十六号飞船。飞船对环境的要求更高一些,要往整流罩中持续送风。第三组回转平台也是航天员的逃生通道,所以它是最后打开的。等到这时,我们才能看见神箭“帅气”的全貌。

另外,塔架和火箭之间还有长长的摆杆,这个摆杆要到进入倒计时50秒的时候才会打开。因为,摆杆有支撑电缆的作用,要持续不断地为火箭供电,所以它要等到火箭全部转向内电之后才能最后打开。  顶天立地 火箭从来“不用扶”

说到这儿,补充一个知识点。很多朋友以为是回转平台,或者是长长的摆杆,在“扶”着火箭。其实不是,长征二号F火箭就是靠四组螺栓固定在发射平台上,咱们的神箭顶天立地“不用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