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蓉(中)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孙蓉是重庆市涪陵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今年60岁的她10余年来不计回报关爱孤寡老人,帮助困境儿童。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孙蓉的团队,她们跑遍了涪陵区的角角落落,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近万次,服务群众4万余人,孙蓉因此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我得带着他那份,一直做下去”

5月8日是第76个世界红十字日。一大早,重庆市涪陵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队长孙蓉穿好红马甲,匆匆走出家门。每年的这一天,她总是格外忙碌。

孙蓉和志愿者们到达涪陵区望江社区时,广场已人头攒动。她立即带领志愿者开始现场教学心肺复苏步骤,怎么观察现场、手摆放的姿势、按压的位置力度和节奏……“关乎生命的事都是大事,每一个小细节都不能有错。”孙蓉一边忙碌一边说。

活动现场,不少居民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从零开始学习。“我们希望用实际行动诠释红十字精神,影响更多人向上向善、互帮互助。”孙蓉说:“这是我爱人未竟的事业,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我得带着他那份,一直做下去。”

孙蓉和丈夫杨忠民因公益结缘,他们一起为困境学生捐款,陪伴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带领志愿服务队为有需要的人送去温暖……

但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2016年1月,杨忠民病倒了,不能再和孙蓉一起行走在公益路上。看着丈夫病痛的样子,孙蓉有了放弃志愿服务的念头。“他看出了我的心思,即使身体最恼火的时候,都鼓励我要去做事,总说外面的人更需要帮助,他躺着休息就好。”孙蓉含着泪接过丈夫交予的重担,完成着他们共同的心愿。

2017年4月,孙蓉的丈夫因病永远离开了她。处理好后事,她没有留给自己更多的休息时间。“看到那些受助人期盼的目光,就重新燃起了斗志,这也是老杨希望看到的。”孙蓉说。

帮武警战士缝制鞋底,为孤寡老人送药做饭,帮身患疾病的儿童奔走求助,为困境家庭改善生活环境……孙蓉在公益路上乐此不疲。“这是老杨在病床前最后的嘱托,我得做好,忙起来了,回到家躺下就能睡着,心里没那么难受。”孙蓉说:“将来我做不动了,我们的儿子还要继续做下去。”

这些年,孙蓉成了志愿服务队的主心骨。她将服务队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展,制定了章程和相应的制度,让志愿活动更加规范。她带领志愿者们走遍了涪陵区的角角落落,所到之处,留下了一串串爱心足迹,温暖着受助者的心。她的无私奉献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和肯定,曾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4人小团队的壮大

“我好像都不记得自己当初是怎么开始做志愿者的。现在就觉得志愿服务这件事和我是分不开的,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孙蓉笑着说。

早在2006年,刚学会用电脑的孙蓉看到为困境孩子捐书的倡议,“觉得是件好事,我就把自己不需要的书捐了出去。”孙蓉记得,那时也是5月,她和爱心网友一起来到大木乡双江小学,孩子们充满童真的眼神让她印象深刻。“挺有感触的,觉得自己做了件对的事。”孙蓉说,时年43岁的自己好像突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随后,孙蓉决定组建一支专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2007年底,我拉上两个朋友,还有老杨,我们4个人就成立了当时的涪陵区志愿服务队。”他们开始利用休息日走进养老院、社区、特殊学校等地,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

“虽然我们做的都是小事,但没想到还是影响了很多人。”一年后,4个人的小团队壮大到了100余人。志愿者服务队伍由小到大,爱心也传递得更广。

为了让老人能够获得常态化的陪伴,他们为孤寡老人装上“爱心呼唤器”,老人在需要帮助或陪伴的时候,只需按动按钮,志愿者便会上门服务。在许多老人眼里,孙蓉成了女儿一般的存在。

为了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孙蓉在马武镇外坝村创办了“儿童之家”。她们和孩子一起谈心、读书、玩游戏,孩子们逐渐变得开朗活泼,孙蓉和志愿者也成了孩子们的“爱心妈妈”。每个月,孙蓉和志愿者们会固定到“儿童之家”做一次活动,“以前服务队没车,我们就赶最早的那班车。”如果运气不好,到镇子上没有便车,孙蓉和志愿者就只能步行七八公里到村里,但她们依旧风雨无阻。

“现在条件好多了,我们有时间和精力设计更多有意思的活动。”每次去“儿童之家”前,孙蓉总会认真准备。每个孩子的情况,孙蓉都细心地记在本子上,解决了的问题划掉,没解决的画上重点符号,“我们希望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真正的‘家’。”孙蓉说。

“服务队就是我的家”

作为“榨菜之乡”,重庆市涪陵区一直盛产菜头。今年开春后,一片片成熟的青菜头又迎来了采摘收割的季节。

青青绿地中,一群“红马甲”的身影格外醒目,她们弯着腰边砍菜头、剔叶子,边装着麻袋。“如果不及时收割,菜头就会烂在地里,那农民这一年的辛苦就全白费了。”每年初春,赶在雨水节气前帮困难群众收割菜头,已经成为孙蓉和志愿者们10余年来的习惯。

这些年错过的唯一一次收割季让孙蓉记忆犹新。2015年年初,她为了赶在春节前把募集来的衣服送给困境群众,顾不得自己原本就有些发炎的膝盖,和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清点、整理、分装几十大麻袋的衣服,跪在地上忙活了整整一个星期。整理完,孙蓉才发现自己的膝盖肿得像两个小山包,一步也走不了,不得已去住了院。

雨水节气眼看就要到了,孙蓉的腿却还没好,“那时候真是着急,只能在床上打电话联系生产队,然后再一个个打电话通知志愿者。”当年,志愿者抢收下6000多斤青菜头,孙蓉心里悬着的石头才总算放下了。

但孙蓉还是提前出了院,虽然她的膝盖没痊愈,但她心里还装着很多要做的事情,“本来临近春节就是我们服务队最忙的时候,这时候真是在床上躺不住。”志愿者们劝她多休息,她却说:“其他志愿者都有本职工作,我没其他工作,服务队就是我的家,能多干就多干。”

“做志愿者是幸福的,累也心甘情愿。”在孙蓉家的展示柜上,有一张卡片被精心地摆在相框里。那是孙蓉帮扶的一个小男孩阿飞送给他的,上面用彩色铅笔写着:“送给孙妈妈。”每次看到这行稚嫩的笔触,总让孙蓉充满感动。

阿飞的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为了照顾母亲和年幼的阿飞,父亲没有时间外出挣钱,生活一直比较困难。

“但阿飞父亲一开始对我们不是很信任,总是拒绝我们的帮助。”2008年夏天,孙蓉突然接到阿飞父亲的电话,“孩子患上了脑膜炎,病情危急,急需手术。”

除了送去手术费,考虑到阿飞家里还有一位病人,孙蓉主动揽起了照顾阿飞的担子。那段时间,既要照顾阿飞,还要兼顾服务队的各项事宜,孙蓉累到旧病复发,但她输完液还是继续守在阿飞的病床前,直到阿飞的父亲前来换班才离开。

“没想到素不相识的人能给孩子这么无微不至的照顾,看到她手上贴着输液用的胶布,我才知道她生病了。”阿飞父亲哽咽地说,出院那天,阿飞害羞地问孙蓉,“我能叫你一声妈妈吗?”孙蓉说,那一刻幸福极了,所有的辛苦都不值一提。

阿飞出院后,孙蓉又为阿飞的母亲申请到镇上一家医院免费治疗,还为阿飞联系到了涪陵区一所不错的住宿制学校。“有时间了,就得努力挣钱。现在不仅盖了新房,家里还有了存款。”阿飞父亲笑着说。如今,一家人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憧憬和计划。

“看着受助人幸福,我心里比他们还甜。”在孙蓉的影响下,她的儿子、儿媳如今都成了志愿者。工作之余一起做志愿服务活动,成了一家人最快乐的事。“虽然我们做的都是小事,但只要有一个人因为我们的帮助变得热爱生活,我都会一直行走在公益路上。”孙蓉说。

《人民政协报》(2023年05月16日第11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