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三门峡水利枢纽、仰韶文化博物馆……作为黄河入豫第一市,近年来,三门峡市积极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历史机遇,先后建成黄河流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主要生态指标居于河南“第一方阵”,生态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18条支流“清水入黄”
黄河安澜,生态为先。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样板区,三门峡市湖滨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雏形已初现。
目前,已建成高标准生态梯田约2万亩,涵盖中药材、特色林果和油菜、油葵等景观作物。建设万亩药木园,播种苦参、板蓝根、连翘等中药材3000余亩。治理修复露天铝土矿山3400余亩,绿化面积4000余亩。
据了解,近年来三门峡市积极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百千万亿”工程强力推进,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实现“清水入黄”,240公里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亮点纷呈。
万里黄河第一坝、“大美黄河”花景、油葵油菜、丹参花海已成为网红打卡地。黄河岸边,满目青翠,一派祥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黄河日益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万里黄河第一坝”保障黄河安澜
走进三门峡水利枢纽副坝,黄河水一泻而下,场面壮观,震撼无比。
据了解,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至今仍在防洪、防凌、发电、调水调沙、城市供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三门峡大坝的竣工,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漫长苦难历史。作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世界多泥沙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贡献了中国方案。
目前,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每年径流约58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近60亿立方米,控制着黄河来水量89%、来沙量98%。三门峡库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实现了区域性生态平衡。
延续历史文脉弘扬黄河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仰韶文化是“黄河故事”里最绚丽、最拔萃的篇章。
据了解,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
仰韶文化博物馆展示了100年来仰韶文化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凸显了考古遗址独特的历史影响和文化魅力,通过陈列展览的方式,生动再现了考古研究和保护管理的艰辛历程。
虢国博物馆里陈列了虢国简史、三门峡历代碑碣石刻艺术、虢国车马坑和复制的古战车。博物馆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建筑造型,梦幻般的陈列设计,美伦的国宝重器,威武的地下军阵,神秘的上古国君陵墓已成为观光休闲、品尝历史文化大餐的极佳胜地。
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分期的标尺,是华夏文明有序传承的有力证据。
生态之美催生发展之变,大河东流铺展大美画卷。近年来,三门峡在保护黄河安澜、生态治理、文化传承方面取得卓越成绩。如今,三门峡正坚定自信地逐梦前行,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合唱里,奏出最响亮而壮阔的乐章。(葛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