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日报记者 于慧
手术台上,外科医生操控手术器械的力度或轻或重,动作或快或慢,都将影响一台手术的成功与否,这也要求外科医生必须有过硬的手上“功夫”。
【资料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成一双“巧手”,手术台下,外科医生要想尽办法苦练专业技能:给鸡翅血管做缝合、在内镜下捡夹辣椒籽、用高速磨钻剥生鸡蛋壳……“这些技能都是外科医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提到这些看似魔术般的高超技术,吉大二院神经外二科主任郭永川说。
他用“巧手”练就“手艺活”
8日13时许,吉大二院自强院区3号楼10楼,刚刚完成一场手术的郭永川主任回到疗区,顾不上休息,就走进一名术后患者的病房。“抬起手让我看看,脚再动一动……”病床上73岁的贾大爷按照郭永川的指令,准确给出回应。“多亏了郭主任,老人现在恢复得挺好。”老人的家属感激地说。老人因为突发剧烈疼痛,检查后发现是脑积水,由于老人的年龄大,脑积水严重,手术难度很大,幸运的是,在微创技术下,郭永川通过脑室镜进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让脑室镜经过室间孔就到达第三脑室底部,并顺利进行造瘘手术。
郭永川主任正在手术。长春日报记者 于慧 摄
如今,随着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应用普及,让重病患者越来越受益,比如应用神经内镜经鼻腔进行颅底肿瘤切除。说到这儿,不由得让人惊讶,鼻孔那么小,手术器械怎么进入颅内并顺利完成手术?这就要归功于一双“巧手”。在大家的印象中,男生的手都是粗糙、僵硬,可郭永川主任却有着一双柔软精致的手,再加上长时间手术需要佩戴胶皮手套,让他的双手格外白嫩。平时里,为了练就双手的灵活度,郭永川经常利用闲暇时间,自己“加班”苦练技术。
青椒取籽,这可不是我们日常食用青椒时候的取籽过程。在郭永川主任眼里,青椒已经成了“脑组织”,它里面的纹路是“神经组织”,青椒籽则是各种大小不一的“肿瘤”。只见,他紧盯内镜显示屏,双手分别握着神经内镜与无创抓钳,将青椒内的白籽小心翼翼地夹起。整个过程看似容易,但是手腕或手臂的稍微抖动,都会让圆滚的白籽滑落。一颗、两颗、三颗……屏住呼吸,紧盯着屏幕开始操作。白籽就像被磁铁吸住了一样,十分精准地被挑出,随后,郭永川还要小心翼翼剪除青椒隔膜,这个过程,就是模拟垂体瘤微创手术。
郭永川告诉记者,神经内镜是一门细活儿,需要全神贯注不间断的练习。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神经外科医生,就是要把练习当作实际的手术操作一样对待。
15个小时的手术让患者“重生”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郭永川的左手与右手一样灵巧。他说,有些手术由于视野的问题,位置所限,切割、缝合得由左手来操作。“根据病人的情况,让自己去适应病人,而不是让病人适应我。”为锻炼左手,他故意用左手吃饭、干活儿,长此以往,右手能做的,左手一样能。
“手指的灵活性对把控手术的精准度尤为关键。”郭永川说。患者大脑内的病灶大小不一,小的可以不到1厘米,大的可以占据脑部的四分之一,在处理每一个病例的时候,神经外科医生都要面临一个难点:精准地处理病灶的同时,还要将脑部的重要血管、神经保护好,将脑组织的损伤降至最低。
不久前,有一名48岁的外地患者在长春做生意期间,一只眼睛视力越来越不好,最后视力下降的眼睛几乎失明。郭永川接诊检查后发现,这名患者得了鞍结节巨大脑膜瘤。“如果不立即手术,视力不仅永远丧失,还会危及生命。”郭永川介绍说,鞍结节巨大脑膜瘤与视神经、动眼神经、双侧的颈内动脉等关系密切,肿瘤在生长的过程中已经将血管和神经包绕,切除肿瘤时,就会损伤到血管和神经甚至造成致命性的危险。
为了切除肿瘤,还能让患者术后有好的生活质量,郭永川没有选择退缩,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和助手们在手术台上坚持做了长达15个小时的手术。
“手术结束后,整个人被累瘫了,手臂僵硬得都没了知觉。”郭永川回忆说。虽然手术过程很辛苦,但手术结果却让郭永川满意。那次手术结束后,患者几乎失明的视力恢复到0.8。“术后三个月,患者来复查时,自己从外地开车过来。”说着,郭永川露出骄傲的微笑。“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把人留下来,在这个前提下还要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将其损伤和后遗症降到最低,让病人回归社会,减少家庭、社会的负担,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