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玉雕羽觞杯

今天是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称作“上巳节”,现在也叫“三月节”或“三日节”。据了解,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文史专家介绍,清明本无过多节俗,后来清明节逐渐兼并寒食节,将原来属于寒食节的习俗转移到清明节。相传,清明节节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绵山焚身”的介子推。在闽南地区,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样。

前后十天祭祖扫墓

到郊外踏青放风筝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祭祖和扫墓。据《厦门志》记载:“清明,各祭其先。”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荣誉指导、文史专家彭一万介绍,清明节前后十天都是百姓扫墓的日子,扫墓时要先把墓旁的野草杂草清理干净,之后才能点香点烛,敬献供品,同时要烧金银纸,并且用红朱笔把墓碑上的字描红,表示后人对先人的敬重和怀念。台湾的祭祖扫墓活动也是从大陆传过去的,有些台胞在祭拜的时候还会朝向海边面向大陆,以感恩先祖开台恩德,激励子孙奋斗创业。一些祖墓在大陆的,后人还会经常回来祭扫。

清明时节雨纷纷,以前百姓会在扫墓后到郊外放风筝、荡秋千,“妇人亦出郊外踏青”。彭一万介绍,在封建社会时期,女性很少外出,于是利用清明扫墓的时机到郊外游玩,采花戴于头上以表吉利之意。清明时节恰逢杜鹃花的花期,因此也把杜鹃花当作祭品。在闽南地区,以前妇女还会把榕树枝叶别在头上,寓意不祥之气能够离开。

藏品玉雕羽觞杯 见证旧时上巳节饮宴风俗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伟栋收藏有一只汉代风格的玉雕羽觞杯,见证了“曲水流觞”这一清明习俗。

据称,该玉雕羽觞杯是闽南一户人家祖上传下来的,形似小船,玉质细润、素雅无纹、造型规整,散发着古朴气息。吴伟栋介绍,羽觞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就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古人把行酒叫“行觞”,“曲水流觞”中的“觞”指的就是“羽觞”。“曲水流觞”是旧时上巳节的一种饮宴风俗,大家坐在回环弯曲的水渠边,将特制的酒杯置于上游,任其顺着曲折的水流缓缓漂浮,酒杯漂到谁的跟前,谁就取杯饮酒。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尽兴为止。后来文人则将此俗发展成名士的聚会活动,增加一个赋诗的环节:酒杯停在谁的面前,就要赋诗一首。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尤盛此风。

吴伟栋介绍,清明节闽南地区还有敬灶头、敬门神等传统习俗,海边的渔民则会祭拜妈祖。同时,厦门人还保留了在清明节扫墓后食用薄饼的风俗习惯。薄饼是闽南地区不经油炸的传统春卷,在清明节逐渐兼并寒食节的过程中,厦门人吃薄饼,乃是对清明吃“寒食”的承袭流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