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典诗词,如果你细心的话,会发现写离别的地方,除了用“长亭”,还喜欢用“南浦”,如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送别的地方陆地止于长亭,如果水边则别于南浦。中国河流千万条,为什么总爱说南浦,而不说“东、西、北浦”呢?南浦是不是一个具体地方?

何谓“浦”?《风土记》说:“大水小口别通为浦。”浦指大小河道的分流处。一般来说,在某一地区位于该地南侧的水边,就称之为“南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楚辞》中提到过很多以“浦”为名的地名:《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诗经》中也有“率彼淮浦”。除此之外,还有“汉浦”“洛浦”“合浦”“青枫浦”等。这些“浦”,是指具体的地方。

“南浦”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里的南浦,显然是指送别的地方了。

而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应该是南北朝江淹《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里的南浦,分明打上了离别的悲伤。站在南浦之边,看着心上人渐行渐远,水天茫茫,舟随水逝,岸凝滞不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满腹惆怅,因而南浦辞行,有着浓厚的感伤情绪。

在文学作品中,最打动人的是悲情的东西,一旦打上离别的悲伤,就更容易流传开来。从此,“南浦”不再单指南边的水滨,它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有了情感的蕴含而和灞桥折柳一样,逐渐成为离别的固定意象。

到了唐代,“南浦”一词在诗歌中出现得更为普遍。如王维的“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李白的“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李贺的“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印象最深的当属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在一个秋风乍起的早晨,落叶纷纷,他们一同来到了南浦。河水缓缓地流着,闪着清光,这一去何时才能相见?“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心上人已登舟离岸,他却频频回头,千般情思,万种愁绪,只能留在无尽的目光中,南浦送别,实在是黯然销魂。

宋代送别词中“南浦”的意象也很多,它的意趣承袭唐诗。柳永的“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辛弃疾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姜夔的“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等。

元明清的离别诗词中,“南浦”的意象依然经常出现,如清人沈树荣《送别》:“落叶枫林两岸秋,曾于南浦动离愁。只今一片江头月,不照归舟照去舟。”

“南浦”是滋生爱情的地方,既是游子出发的起点,也是游子还家的终点。从先秦开端,南浦这条河里便一直流着历代诗人的离愁别情。

驻足水滨,水质的明净澄澈,水态的柔韧腻滑,水势的汹涌浩淼,能催发人生的更多感叹,因而“南浦”除了水畔的离别审美特质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与“历史”内涵。

苏轼“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这里的南浦表达了一种故地思旧。

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有一种对时乱的感伤。

王安石二度罢相寓居南京钟山,过着“知世知梦无所求”的淡泊生活。他修筑房屋,开辟蔬圃,落寞时与诗为伴,惆怅时以琴为友。“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诗人泛舟赏花,沉醉在花香中,在回来时竟迷了路。诗人已将自己融于大自然,如同当年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首诗中的南浦,并没有送别的意象,而是表现了他晚年寓居南京的心态,寄寓着诗人的隐逸情怀。

有时,南浦还可喻指时光荏苒,物华不再。

江西滕王阁之南建有南浦亭,历来为江边迎送客人休憩之所。王勃在《滕王阁序》结尾赋诗一首,其中有这样两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画栋”与“珠帘”形容滕王阁的装潢陈设极其华丽,檐角画楼直入“南浦云”,气势恢宏,沉沉珠帘暮卷西山烟雨,尽夸饰奢华之能事。然而,这一切的豪华,如南浦水无语东流,无法留存。

今天的我们,已无法体会到“送君南浦”这种离情别意,因为网络、视频如此发达,从前慢的生活一去不回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