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采用草方格方式治沙。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图②:国营新华林场农田林网郁郁葱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图③:甘肃武威古浪县,治理前的八步沙。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图④:经过几十年治理的八步沙林场(摄于2019年8月)。麦 田摄(人民视觉) 图⑤:陕西榆林白界樟子松人工造林示范区(摄于2009年3月)。董 婷摄(人民视觉) 图⑥:陕西榆林白界樟子松人工造林示范区(摄于2018年5月)。董 婷摄(人民视觉) 图⑦:山西右玉县四台沟村田园景色。 新华社记者 詹 彦摄

编者按:“党中央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本版推出特别策划,从卫星遥感监测视角,展现我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双缩减”的实际成效,为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凝聚信心和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033万公顷,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重点治理区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建立了法治、工程、考核、政策、科技推广、调查监测等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其中,风蚀荒漠化180.74万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24.55万平方公里,盐渍荒漠化16.04万平方公里,冻融荒漠化36.0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

我国有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四大沙地。国家林草局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02—2022年我国四大沙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呈增加趋势,正值越大,代表植被覆盖度越好,反映出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

“归一化植被指数广泛用于定性和定量反映植被覆盖度及其生长活力。其中毛乌素沙地增幅最大,为43.44%;科尔沁沙地增幅为43.13%;呼伦贝尔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增幅分别为4.88%和0.84%。”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专家表示。

专家介绍,在毛乌素沙地治理过程中,大力推广前挡后拉、覆膜保水、灌木树种截干等抗旱节水造林技术,尤其是樟子松造林技术的应用,使平均成活率提高至85%以上。在科尔沁沙地治理过程中,推广了机械沙障治沙、复合沙障治沙、封育基础上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等技术模式。

通过持续系统治理,我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持续“双缩减”。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净减少。与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净减少5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净减少4.33万平方公里。

沙区林草植被明显改善。与2009年相比,沙区平均植被盖度上升了2.6个百分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20年间林草综合植被盖度由39.8%提高到45.5%,“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

风沙危害得到抑制。2019年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

当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2021年,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年度监测被纳入林草生态综合监测,以宏观调查为主体,年度监测、专题监测和定位监测为补充的“空—天—地”一体化的荒漠化、沙化、石漠化调查监测体系已经建立,调查监测结果为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

2022年12月,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3亿亩;到2030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林草系统将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治理重点、坚持科学治沙、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本报记者 董丝雨)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0日 10 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