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西部的扎赉诺尔露天煤矿历经百年开采,累计采煤约5200万吨,现已停产,却因常年开采形成了一个面积约500公顷的硕大矿坑,采坑周边堆砌成多个排土场,总占地面积1276公顷,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人造天坑”。

“绝大部分土壤已演变为粉状的白碣土和煤矸土,这样的土质无法种植植物,是人们常说的生土,恢复草原生态不容易。”原露天矿矿长王俊武说。

裸露的“人造天坑”犹如草原的伤疤,如不治理,“天坑”会将片片草原吞下,吐出漫天的黄沙。

专家表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存量既是我国千百年矿业开发的历史积累,也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不合理的结果。

“煤矸石经过风化后漂浮起的粉尘含有多种重金属成分,如果落到植物的花叶上,会导致植物停止生长直至死亡,这是无声的环境杀手。”内蒙古生物技术研究院特聘工程师张志刚告诉记者。矿产资源开发之后需要进行矿山修复,如果缺失了这一环节,不仅会产生对地表的破坏,而且会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排水、尾矿堆积、有害气体排放等污染现象,造成对地下水、空气、植被、牲畜的严重影响。科学家们将其称之为“毒疮”。

“草原生态是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类型之一,土壤一般只有几厘米厚,土壤下面就是细沙,植被根系很浅。这种先天的脆弱决定了它极易被破坏,却极难被修复。”张志刚说。

为更好地治理矿坑,当地政府将露天矿地质环境治理纳入了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工程,矿坑隶属的扎赉诺尔煤业公司针对扎赉诺尔地处高寒地区特点,结合坑内和排土场的土壤多为工业废弃物且缺乏营养和排土堆放存有落差的实际,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制定了综合治理方案。

对露天煤矿土壤、边坡、地下水、生态等进行重点治理和修复,经过2年多的精准修复,露天矿坑生态环境逐渐好转,矿坑植被覆盖度由0.8%恢复到80%以上,目前种植植物已由最初的10余种增加到现在的70余种。

如今,站在矿坑一角,草木皆绿、满目葱茏的醉人景象让人眼前一亮。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使这里的空气变得清新怡人。樟子松、紫叶稠李、云杉、糖槭及多种果树的种植,形成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曾经的“人造天坑”已成为绿色清新的“天然氧吧”。因为扎赉诺尔露天矿区的生态逐步修复,扎赉诺尔区凭着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邻呼伦湖的天然优势,向全域旅游转型。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各类生产矿山投入约百亿元,完成环境治理面积约712方公里。

年来,内蒙古全力推动矿山生态修复,探索矿山治理新实践,让曾经生态遭到破坏的矿区,获得了新的发展希望。截至6月初,全区各地已建成绿色矿山360家,其中包含47家国家级绿色矿山。

推荐内容